1. 首页 > 热点资讯

王莽臣子阵型如何组合的 王莽 下场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4-10-13
摘要: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王莽臣子阵容怎么搭配的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王莽臣子阵型如何组合的 王莽 下场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王莽臣子阵容怎么搭配的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莽可不是没有背景,王氏家族是集权贵于一身的外戚家族,而且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这层关系更使得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先来说说王莽的姑姑,他的姑姑是王政君,也就是汉元帝刘爽的皇后。听了这层关系我们都能明白了,为什么王莽在官场能够那么自如,人家有后台啊,试想有着这么一个姑姑,谁还敢和他作对,与王莽作对那就是在与他姑姑作对啊,与他姑姑作对那不就是给汉元帝添堵吗?如此一来,即使在朝廷里比他地位高的大臣,也要让他三分。

再有,王莽在晋升初期真的是朝廷里的一股清风。他不同于寻常权贵,日常生活中节俭严谨,生活简朴,并且十分热衷学习。他在对待长辈问题上,可谓是毕恭毕敬,亲力亲为,在权贵家族中像他这类人十分少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名声很早就被散播出去,成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除了这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王莽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高超的行政手段。毕竟王莽早先是帝王的臣子,既是臣子,就是要为帝王处理事情的,王莽能够青云直上,与其个人能力有很大关系,不是一直有传说王莽是穿越过去的人吗?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王莽是有很多高人之处。

后面的事情,就是王莽掌握朝廷大权,当时的帝王形同虚设,王莽在之后终于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登上的帝王的宝座。

王莽的新朝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您好!作为中国古代“篡位者”的代表,王莽一直为传统价值观所不容,他创立的新朝被视为伪政权,他推行的改革被讥为荒唐乱政。甚至他在“篡位”之前谦恭克己、兢兢业业的表现,也被认为是为篡位做铺垫的伪装矫饰。那么,历史上的王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所处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是怎样走上最高权力宝座又缘何身死国灭?本期“王立新论史”继续为你解读:新朝复古的失败带给我们什么教训?

亦天时 非人力:王莽得帝位有哪些条件

在班固的评价中,只有说王莽得位当皇帝,“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这句话,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王莽代汉而立,是汉已溃烂,而王莽人脉最盛,天下不可无君,于是王莽在众官迎请之下,经过太皇太后同意才当上了皇帝。他这个权力真正是通过禅让得来的,而不是像曹操,尤其不是像司马懿那样欺人之弱,窃夺来的。所以我把这一讲的题目叫做“到底是王莽篡汉还是王莽禅汉”。因为王莽是汉臣,他自己的新朝政权,又直接断送在他自己的手上,没有传下去。所以,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王朝的历史学家。因此,后世的历史学家,都站在汉王朝的立场上,说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王莽的后起者是刘秀,他自称是延续汉代的江山,所以王莽作为乱臣贼子,就仿佛铁案如山了一样。如果接下来的政权占有者不是刘秀,而是马秀、牛秀、羊秀之类,那王莽至少也能像隋朝的皇帝一样,虽然短命,也不至于被一口声的全都说成是篡权的奸贼。

其实刘秀也算不得什么汉朝的继承者或者拯救者。《东观汉记》和《后汉书·光武帝纪》为他列的族谱说:“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就算从汉景帝算起,也有七世了。如果从汉武帝算起,也已出了五服。按照古礼,五世亲绝,可以另为别姓。他跟汉武帝以下的据位帝王,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血亲关系了,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的儿子,连官二代都算不上。而且,他于王莽天凤年间,“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如此,他已经接受王莽通过禅让成为皇帝的事实,又是王莽时代培养出来的学生,他虽然名义上是刘氏的宗亲,而实际上应当是王莽的臣子。“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这也是《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记载。当然也是完全出于美化他的记载。不过各位请仔细看看这段文字:刘秀既为王莽新朝的太学生,乘天下方乱而起兵,想要推翻王莽,取而代之。咱们就不算他是王莽新朝的乱臣贼子,至少也是不忠的叛逆!恢复刘氏的江山,只不过是一个仅仅能被俗人理解的理由,唬弄愚众的借口而已。绿林军扶持的更始皇帝刘玄,是刘秀的族兄,也只是刘氏可以改姓的远族,至于赤眉军所立刘盘子,当时只是军中放牛的奴仆,更谈不上可以代表刘汉皇室。

班固说王莽获大宝之位,是天时所致,什么叫天时?班固只是不好说是天意。那么王莽得了什么天时,当上了皇帝呢?

从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看来,有三点重要的东西异常值得重视:

一是汉室衰败,天下崩溃;二是禅位让贤的历史传统没有断绝;三是五德终始说在社会生活中广有信众。

有关刘汉皇室的衰微,首先表现在皇帝昏庸无能,其次就是子嗣不旺。成帝虽然在位二十六年,但是自己无能,一切政务委托王凤、王音、王根等。至哀帝得位,虽然想抑制王氏,但还是要依托远比王氏更差的自己的外戚傅氏、丁氏等,哀帝在位不足七年,崩而无子。迎中山孝王子刘衍为帝。这个刘衍的母亲,是中山孝王的姬妾,姓卫。卫姬的姑姑,是汉宣帝的婕妤,生了楚孝王。卫姬的姐姐,又是汉元帝的婕妤,为元帝生了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成帝将卫姬的妹妹赐给他,生子刘衍,这就是汉平帝。平帝两岁时,其父孝王崩,继为中山王。哀帝死,立为帝,时年九岁。立五年而崩,无子,又立汉宣帝玄孙婴为帝,当时只有两岁,而到他五岁的时候就把天下禅让给了王莽。已经找到汉宣帝的玄孙那里去了,可见汉皇后嗣匮乏之程度。还要王莽把刘邦的堂叔伯兄弟的子嗣们找出来当皇帝,才算是王莽忠孝吗?有点太强人所难了。再说这些人跟皇朝的继承权,完全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

至于天下崩溃的情形,从汉武帝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汉承秦末战乱之弊,社会经济十分匮乏,经历惠文景时代的与民休息,社会经济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但是很快就又被好大喜功、徒务虚名的汉武帝以对匈奴的战争,还有封禅、巡狩等方式,挥霍殆尽。刘汉王朝,随即正式走上全面下滑之路。昭帝时期,情况进一步恶化,而且因为土地兼并和买卖奴隶等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渐趋激化。汉元帝时期,易学家京房,列举众多灾异,告诉汉元帝,国家衰败之势已经难于抑止。汉元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说天下确实是“衰乱已极”。到了汉成帝时,谷永在与成帝面对面谈话时,指出当时严峻的社会情况说:“饿死于道者,以百万数。”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哀帝以下的情形,更是每况愈下,各地农民暴动此起彼伏,汉家天下实在已经是衰败到了溃烂无救的地步。

这种情况,说明了汉家天下已经根本维持不下去了,刘氏的统治已经没有可能再进行下去。

当此之际,并未陨灭的上古时期的禅位让贤的传统开始在社会上复活。

我在这里首先要告诉大家一点,就是有关上古时期的禅让,也就是所谓尧让舜、舜让禹,近世以来一直被世人认定为儒家创造的神话。其实这完全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我敢肯定地说,尧舜禹之禅让,绝对是实有其事。有关禅让,虽然距离过于遥远,缺少直接的文字证据,但是不仅儒家,先秦时期各家各派都有相同或者相类的记载,这本身就是证明。儒家所做的工作,只是把这一古代的事实,上升为一种理想的目标,他们希望这个社会,应当永远在贤人的统领下走向和谐美满。

《尚书·蔡仲之命》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是怀。”上天只护佑有德的贤者,老百姓只感念给他们带来好处的人。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最早的好老师,他们不可能编瞎话来骗人,否则他们不会在历史中产生那么久远的良好影响。《论语·尧曰》记载尧对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又称:“舜亦以是命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尧告诫舜说:“皇天把拯救万民和养育万民的任务放置在你的肩上了,你要努力呀!如果你要是让百姓陷入困苦和贫穷,那么你的大位也就会被收回去,从此不再属于你了。”后来舜又把同样的话语,原封不动地说给了大禹。《尧曰》篇接下去记录了商汤和周武的话语,商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如果我个人有了罪错,不会殃及天下百姓;天下百姓犯了罪错,那都是我统治的不好,不怪他们。周武说:“虽有至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我虽然有血亲家族,但是不如我拥有天下的贤才。如果百姓犯了罪错,那都是我犯的罪错。

《论语·尧曰》,是孔子给学生讲历史课的辑录。既是讲课,肯定有史实依据,不可能凭空编造出这样的故事。况且这样的故事,在先秦时期几乎众口一词,怎么会大家都编出了完全相同的故事?至于“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只不过是在久已被世人所认可的尧舜禹禅让的事实基础上,强调贤人政治,反对霸权政治和庸碌政治的价值宣言而已。

所以,禅让政治确实是曾经的事实,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君主的权力欲望越来越膨胀,于是互相征战,他们招揽贤人,已经不出于养育苍生的目的,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各自日益膨胀的私欲。所以孟子才说:“春秋无义战”。

这种不断膨胀的欲望,使得君主都想争抢到更多、更大的地盘。而最大的地盘,就是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统一的国家的理念,在这些君主的心目中,根本就不是出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承载历史文化,养育天下苍生的意愿,而完全是出于他们各自的私人欲望得到满足的要求。最终秦始皇得逞其恶了。王船山说这是天道假私济公。各位只听说过假公济私,可能还没有听说过假私济公。假私济公,就是上天借助历史人物的个人自私的欲望,以完成有利于天下众生的事业。这是船山先生就秦始皇统一天下一事所发的高论。就算不是秦始皇,也会是别人,统一的欲望膨胀之后,使得统一成为事实,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谁先统一,谁都会很快灭亡,这也是趋势和潮流,因为大家还不习惯于真正的统一。同时,被统一的势力,一定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报复行为。仅此两点就已经足够,何况还要加上暴虐和专制?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实在是生逢其时,捡了历史的大便宜。说秦国的统一只是为了圣王作前期的驱除和打扫工作,未免把刘邦看得太高,同时也不了解历史的趋势。就个人人品、学养、才智而言,刘邦比秦始皇差得不知道究竟有多遥远。

那么当汉朝的统治一团溃烂,遍体疮痍之时,统一的家天下虽然已经运行了两百余年,但是旧有而尚未泯灭的禅位让贤的传统,正好乘势勃发。这是导致王莽得以成为帝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早在汉昭帝时,研究公羊春秋的学者睦弘,就征引古义,让汉昭帝把皇位禅让给天下的贤人,此时王氏根本还没有出现。他要汉统治者“求索贤人,禅以帝位。”希望汉昭帝效法殷、周,自封百里,以嗣血统,“顺承天命”。虽然他因此被杀,但是已经足以表明禅位让贤的传统,在特定历史情形之下,已经复活。同时,也表示汉代到昭帝时期——此时武帝刚刚过世不久,已经失去士望和民心,到了行将就墓的时候了,不必等到王莽出场。接续昭帝的是宣帝,此时王氏依然杳无踪影。一位叫盖宽饶的学者,又据易理提出让汉宣帝禅让的要求,他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又说:“若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意思是汉代统治已经完成了使命,该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汉代的君王,既然已经失去君临天下的德与才,就应该识时务,知进退,主动让位,不要赖着不下去。当然,他也因此被迫自杀。以上两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说坚持了儒家的政治原则立场,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尽管招致杀身之祸,但是确实应当被历史所牢记,他们是对中国政治的贤良,对生民的生存负责的社会精英。他们的行为,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从来都是有历史责任感的,他们为了中国政治的正常化和合理化舍出了生命的代价!

前面所说的易学学者谷永,在汉成帝时更进一步提出了:“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他说:上天任命君王,让他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自身,而是为了臣民。他说天“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他提出了“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种话语,后来一直沉寂不闻于世了。直到明朝中后期以后,才被唐甄、黄宗羲和王船山、顾炎武等拾起来,重新进一步阐发。汉成帝这一次并没有杀掉谷永,却诚实地说了一句“甚感其言”的话语。

之后,刘向又提出了“富贵无常”,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的说法。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它的性质如何,努力怎样,它总是要灭亡的,总是要被其它的新兴政权所取代。这是历史的规律,想挣脱也挣脱不掉。大家不要以为刘向是为王莽张本,刘向是反对王氏专权的,尽管他的幼子刘歆后来成了王莽的国师。刘向留下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叫做《说苑》,其中有一篇叫做《至公》,就是大公至正的意思。在这篇文字中,他说:“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他说这才是人君真正的公心所在。

以上这些学者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不仅为一个朝代张本,真可谓优秀士大夫。他们之所以敢于这样作,也是因为禅让是古已有之的实事,虽然经历了秦汉两百年的专制,并没有被大家遗忘,大家还没有完全放弃这一美好的理想。

禅让是非暴力解决政权问题的良好方式,不必使用武力,免得天下苍生受难,也不至于耗竭社会经济和其它物质资源。但是后世的统治者们私心过重,不愿意让出权力,即便在大势已去,无可挽回的情势之下,仍然要拼命一搏,致使生灵涂炭,血流成渠。这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悲剧之源。为了牢牢把持权力,而不顾天下苍生死活,竟然到了不辨时局、甚至不知羞耻的地步。死皮赖脸地占据皇位不放,就好像泡泡糖粘在上面一样,非动大的外科手术,不肯松手。

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把天下当成自己私家的产业,汉高祖刘邦在当上皇帝的时候,面对群臣对他父亲恬不知耻地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产业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说从前您总是说我不如二哥,骂我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不治产业。现在您再看看,我的产业跟他的产业相比,谁的更多些?当时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把天下当成他自己的产业,大臣无耻逢迎,可为一叹!刘邦年轻时,是个标准的二流子,连他亲爹都瞧不起他!

既然把天下当成自己的产业,所以就不许人家夺走。即使在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天下,人心离散,社会崩溃的末日之时,还要拼死一搏,不惜天下苍生的死活,非要弄到血海尸山,不肯罢手。普通的老百姓不懂历史,跟着人家瞎起哄,人家说刘邦厉害,他们也说刘邦厉害,甚至把电视剧中的情节都当成历史的真实去对待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之类,就连很多大学老师都说很好。当然,他们可能指的是“拍摄手段”和“表现技巧”,还有扮演得“像不像”之类的东西。汉武帝究竟怎么样?穷兵黩武,尽情巡狩,挑起汉族与匈奴族的争端,使无数将士殒命,汉、匈两族生灵涂炭。而且巡狩之时,不顾民生疾苦,肆意践踏庄稼,致使百姓大骂不已,有的乡民甚至想联合起来绑架暗杀他。

后来的一些好图虚名的功利之徒们,欣赏汉武帝极具侵略性的“开疆拓土”,虚美他,管他叫“汉武大帝”。正是只看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和“夜黑燕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果敢与英勇,只看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和“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的雄壮与迈;却看不到“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凄苦和无奈,看不到“古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惨痛与悲凉。大家都回去好好读一读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感受一下将士们出征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是什么滋味?去想象一下“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是一种什么样的人间景象?如果读过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样的诗句,还是坚持认为汉武帝开疆拓土是丰功伟绩,那咱们就无话可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其实不仅各民族人民反对、将士反对、参战家属反对,就是朝中的大臣们,也十分讨厌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徒务虚名。汉宣帝是武帝之孙,想要在武帝的庙里,奉献音乐以歌功颂德,遭到大臣们的强烈抵制。有一个叫做夏侯胜的大臣,上言反对说:“武帝虽有壤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立庙乐。”(《汉书·夏侯胜传》)说汉武帝虽然开疆拓土,但是众多的苍生因此殒命,耗尽了天下和生民的财力、物力,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加上不用心于民事,蝗虫大起之时,束手无策,百姓无法活命,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和损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恢复过来。说他没有给百姓带来恩惠,更没有什么德泽可言,不配享受庙乐!

夏侯胜所说的情况如果不属实,他绝对不敢说,那是难免会以诬枉先帝之罪被杀的。同时,他这样的话语显然表达了当时在场群臣的共同心声。宣帝实际上是接受了,也就是同意了夏侯胜的看法的,给汉武帝的庙里“献乐”的事情只能作罢。

汉代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真是到了,而以什么样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在当时的士大夫甚至皇帝本身都不成很大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必须采取禅让的方式,实现权力的正常转让和过度。汉哀帝就曾想把权力禅让出去,但是他抑制王氏,信重自己的外戚,想把权力禅让他委任的大司马董贤。他对董贤说:“我欲法尧禅舜,如何?”他要把权力禅让给董贤的心思,事实上可能比这还要提前。早在他即位不久,册封董贤为大司马时,诏书就说:“朕承天序,惟稽古建尔于公,以为汉辅。往悉尔心,统辟元戎,折冲绥远,匡正庶事,允执厥中。”(《汉书·佞幸传》)他要让董贤统领大众,辖制远近,治理政务,尤其是使用了“允执厥中”一语。各位,这个词可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这是尧让位给舜的时候所用的话语,用这样的词语,就意味着要禅让了。在汉哀帝,至少已经有了对董贤的这种潜在的暗示。

但是,禅让是让给贤者,而不是随便一个什么样的只要是自己提拔的人。所以,汉哀帝的话语一出,立刻遭到明智大臣的反对。当时在场的大臣王闳马上截住话茬说:“天下乃高皇帝之天下,非陛下之所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于无穷。”提醒他作为天子,是不能以儿戏的方式讲话的。实际上,如果王闳接住话茬说,陛下所言极是,臣已录下诏旨,立即发布出去。那这件事就是汉代皇帝自己把权位禅让给董贤了。不过董贤虽然可以被重用,但确实不足以接受权力的禅让,他没有那么大的感召力。当西汉之晚末,惟一拥有这种接受禅让资格的,只有王莽。王莽的德行和在社会中的声誉,还有身份和地位,足以承担这一历史的重任。

王莽的德望,是通过克己奉公获得的,时人称颂王莽:“窃见安汉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财饶势足,亡所牾意,然而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说王莽“日新其德”,崇尚节俭以矫正世俗奢侈之病;温恭待人,礼贤下士,天下“从风而化”,风气为之大变。王莽身居要位以后,不断谢辞封赏,致使天下读书人上书为王莽请封,有一次竟然达到487572人签名。在那样信息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之下,谁有这样的组织力?这完全是读书人和地方官员自发的行为。污蔑王莽,说是他故意自己策划的,又有什么意义呢?王莽既不得不受赏,却把所受之赏全数用于天下孤苦无告的贫民。自己除了妻子以外,连第二个女人都没有,老婆穿待破旧,出门接待客人,竟然被误认为是家中的仆人。古往今来有过这样的宰辅吗?所以要禅让,在当时的情况之下,非王莽莫属,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悍将岑彭打穿巴蜀,威逼成都

解析东汉战争:东汉军两路夹击,悍将岑彭打穿巴蜀,威逼成都

刘秀的大军已经荡平陇山高地,隗式一脉也相继投降刘秀。阻碍刘秀统一大业的人,唯有在巴蜀之地的公孙述而已。公孙述是王莽时期的臣子,因能力出众被王莽安排到蜀地做太守。王莽末期大乱之际,各地势力纷纷作乱,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建立更始政权。宗成、王岑趁机窜入汉中,公孙述为壮大自己势力,马上迎接汉中王岑进入成都。

没想到,这两人进入成都之后,纵兵各处抢夺百姓财产,不仅没能让自己的势力壮大,反而让当地的百姓怨声载道。公孙述号召当地民众保郡自守,攻下成都,斩杀作乱之人,收容其帐下部众,成为了当地蜀王。刘秀荡平河北,登上帝位时,这位蜀王也趁机称帝,割川蜀之地以自立。刘秀和隗嚣在陇山高地交战时,公孙述趁机攻克夷道、夷陵、荆门、虎牙,以此防止东汉军逆长江而上,两翼夹击蜀地。

与此同时,他还下令在荆门、虎牙之间,架设浮桥、斗楼,以巨木修筑木栅置于江水中,在附近山上增设兵力,防止东汉军从此处进入蜀地。陇西高地被完全拿下之后,公孙述更是加强了对蜀地的防御。武都、汉中、剑阁、江关各地皆有重兵把守。公元35年,正月。东汉军开始整军备战,以两路突入蜀地。北路大军:来歙从天水出兵,进入武都郡东路大军:岑彭、吴汉从津乡出兵,冲击长江防线三月,岑彭率先发起进攻,猛攻数月不下。刘秀派遣吴汉、刘隆、臧宫、刘歆,征调南阳、武陵、南郡、桂阳、零陵、长沙六地兵力,驰援岑彭,大军共计六万多人,屯集津乡整军,准备扑向荆门、虎牙一带。

吴汉以桂林、零陵、长沙三郡水军颇为军资,准备遣散这些水军。长期在平原、山地作战的吴汉,忽略了蜀地最为重要的一条通道。---长江。想要攻打蜀地,水军才是真正的主角。步兵在这块土地上,顶多算得上是配角。岑彭一听,马上给刘秀上书,这小子是来捣乱的吧,这么做绝对要坏事啊!刘秀收到岑彭书信,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东征大军军令不能一统,势必要生乱。吴汉这兔崽子虽然个人战力彪悍,贵为云台悍将先列,可战术头脑是他的超级短板。送他一个战场搅屎棍的外号,可谓一点都不虚。

刘秀马上传令到前线:“大司马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为重而已。”东部战场的统军之权,得以由岑彭全权负责。岑彭想要在公孙述重兵把守的荆门、虎牙一带发起进攻,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摧毁此地江中的木栅。他抽调一股精锐水军,由偏将军鲁奇统帅。荆门一带由公孙述部将田戎、任满驻守,防守极其严密。更何况,从下游逆江而上,很容易死翘翘。不过,老天帮助岑彭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东风来了!面对这股突如其来的东风,岑彭立马下令吴汉在后方镇守,由偏将军鲁奇统领精锐水军开路,自己统领主力殿后。当天,东风异常狂暴,帐下士兵士气高涨,鲁奇凭借东风驾船西进,顺利逼近荆门木栅。前锋军逼近木栅之后,士兵们迅速引燃火把,扔向了木栅。火势借着东风愈烧愈烈,木栅烧毁,浮桥崩塌。岑彭的主力军抓住机会,一举攻破此处据点,守将任满被杀,程泛被生擒,田戎携领江关蜀兵逃亡到江州防守。

蜀地东部缺口终于被岑彭撕开了口子,岑彭、臧宫、刘歆引兵逼近江关,当地百姓以主动献出牛肉、美酒,热烈欢迎岑彭的这支军队。岑彭知道,这是收拢蜀地人心的好机会,他在军中传出严令,百姓的东西一律不准接受。同时,雪花一般的宣传单飞到了蜀地百姓的房头。我们兴师远伐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孙述这个罪人,让天下重归一统,与你们没有关系。百姓一听,更加的激动,拍手热烈欢迎岑将军解放成都。

东部战场首战告捷,北部战场却迎来了一个悲痛的事情。西部主帅来歙被刺杀身亡。来歙统领的北路军,瞄准的是北部的河池、下辩两地。河池、下辩两地被顺利攻破,守将王元、环安引兵南撤。环安为防止来歙威逼蜀地,派遣刺客行刺来歙,来歙为此身受重伤,将统军之权交给盖延,留下遗书离开了人世。北路军统帅被刺杀,这仅是一个开始。因为很快你会惊讶的发现,蜀地刺客真的是无孔不入,东路军统帅岑彭也是死于刺客之手。

六月,岑彭一直被阻于江州城下。可岑彭的到来,让公孙述极为恐慌,他下令再度增设防线。北部据点:广汉中部据点:资中南部据点:黄石岑彭留下部将冯骏继续包围江州,岑彭、臧宫则统领五万大军攻下垫江,北上顺利攻破蜀地大粮仓平曲,收获米粮十万石。七月,岑彭留下臧宫少数嫡系和五万降卒,由部将臧宫、杨翕统领,在平曲一带固守据点。而岑彭则统领另外五万大军,退还到了江州。

当所有以为岑彭放弃进攻的时候,退到江州的岑彭,突然沿着江水冲杀到了黄石。这种战略后退式的大包抄,一下子打蒙了蜀地的守将。黄石守将侯丹被岑彭大军大败,黄石被破。岑彭继续推进战线,下令昼夜行军,要以最快的速度穿插到蜀地防线的后翼,出其不意的拿下成都。大军奔袭两千余里,再破武阳。可是,岑彭休整大军了吗?休整了。他将大军屯驻在了一个叫作武阳彭亡的地方。

但真正的神操还在继续,他抽调军中精锐,继续突袭到了广都。成都危急!岑彭猛,他的部将臧宫更猛。臧宫统领的士兵多为降卒,他的作用是守卫前沿据点,拱卫岑彭主力的北翼安全。所以,岑彭给他的命令是,死守,坚决不能退。只要他退,岑彭所做的突袭努力就付诸东流。臧宫的大军屯驻平曲前线,时间一长,因为缺粮问题,那些降卒纷纷想要逃亡。臧宫想退,可又恐坏了岑彭的大事。正当他两难之际,刘秀送来了七百匹战马帮助了臧宫。臧宫借助这股骑兵,很快扭转了战场局势。

左翼军:全为骑兵中军:水军沿着循水行进右翼军:全为步兵在岸边屯驻的延岑,没想到臧宫会突然发动进攻,臧宫大军逼近时,他登山眺望,发现山上还有其他的汉军,这太恐怖了。他马上下令后撤,臧宫趁势反扑,溺水而死的蜀兵有一万多人。延岑败逃回成都,其余部众全部投降。臧宫的大军一路挺近至平阳乡,蜀将王元又率众投降,繁县、郫县也相继丢失。

刘秀知道是时候给公孙述传信投降了!没想到公孙述的精神状态良好,仍旧异常的顽强,坚决不投降。十月,当东汉军节节推进战线时,公孙述为扭转战局,再度使用蜀地绝杀技。---刺杀。岑彭屯驻彭亡,越想越不对劲,他觉得这破地方太不吉利。换地,果断换地。当天夜里,公孙述的暗夜杀手行刺岑彭成功,东路军主帅也被刺杀身亡。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的?

也会有王莽是穿越者的传闻,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提出的理念太过先进,而且还制作出了很多奇思妙想的设备,后人看起来惊叹非常,他的理念来得很突兀,没法用常理进行解释,所以不少人把它归类为类似于穿越的神奇事件。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距离现在已经有2062年了,是新朝的建立者,这是西汉王朝的终结者,后世对他褒贬不一,古代人说的最多的就是王莽谦恭未篡时,直到到了现代,人们才想起给这一人物翻案。

西汉末年,国家的经济体制濒临崩溃,百姓的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已经看到了动乱的苗头,往往从一代名臣逐步上位,正式接管国家大权。在他登基之前,他的很多政策确实福惠一方,所以才能够顺利上位,被很多人看作是天命之主,有可能给大家带来幸福的生活。

王莽登上皇位之后,就开始实行自己的主张,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回收黄金,发行新的货币,这非常类似于现代的金本位思想,就是以黄金作为储备金,然后用其他货币来代替流通,这不但可以加强国家对财政方面的管理,对民间经济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金本位理念是在近代才发展出来的,王莽的理论超前了1500多年,关键是同时期还没有这样理论产生的基础,他的政策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但是由于王莽当政时期,各类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后果,让这一伟大的举措直接夭折了。但其实事实并不这样简单,背后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他。

往往最开始作为臣子的时候,在小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政策,对民间管理有丰富的经验,而且由于自己得到君主的信任,所以很多政策都能够顺利执行下去,博得了非常好的名声。

在王莽成为皇帝之后,他的政策如果能够顺利推行,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他的政策会破坏很多大地主阶级及官僚阶级的利益,这些人在民间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可谓是把握着国家命脉,他们联合起来反对王莽新政,对于新政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而往往为了保证政策的推行,又进行了一些非常激进的手段,这才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公元23年,王莽新朝才刚刚经历第四个年头,天下大乱,叛军四起,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兵败死于乱军之中,留下了千古骂名。

至于很多人认为王莽穿越的另一个证据,就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游标卡尺的工具,但其实这一点还真不是王莽的创新,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类似游标卡尺的工具,所以这明显不足以成为证明王莽是穿越者的证据。王莽时期的铜游标卡尺确实非常先进,也是我国能够考证到的最古老的游标卡尺类型的测量器具,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迹可循。

穿越,这种现象自从被提出来以后,就被很多人所关注,但是仍然没有相关的科学技术能够表明它会发生,大多只是存在于玄幻小说里面,我们完全没必要当真。虽然王莽的很多理念确实十分超前,但是我们也不要怀疑古代人的智慧,曾经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太多谜团,有待我们去考证和发掘。

五行山为什么是王莽篡汉的时候落下?有什么寓意吗?

王莽篡汉,孙悟空被压五行山,这看起来根本就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情,怎么会牵扯到一起来呢?这当然都是因为在《西游记》原著当中写的剧情了。原著中写道,孙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而被如来制服,并且压在了五行山下,而且这一年在人间刚好就是王莽篡汉的这一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原著中说孙悟空被压了五百年并不准确,因为有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从王莽篡汉开始到唐朝初年,应该已经有六百多年了。但是这个事件却很引人深思,为什么作者不给这件事情安排一个别的时间,非得要在王莽篡汉这一年才发生呢?

虽然说《西游记》是小说,这个情况当然可以解释为并没有什么相干,只不过是作者为了好记,就找了历史上一件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毕竟如果按照严格的五百年来计算的话,孙悟空被压的时间就要在东汉时期,而且不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记得住的时期,因为两汉之交和东汉末年都有很重要的事情发生,但是东汉期间却并没有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时间点。为了找到一个便于记忆的时间点,所以就选择了王莽篡汉,至于说为什么时间不对,古人常用三五七九这样的数字指代“多”的意思,从这一点上来看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但是如果说,作者这样安排确有深意呢?不妨来看看王莽篡汉和孙悟空大闹天宫有什么相似之处。王莽篡汉自然是“以下犯上”,王莽作为臣子,之前一直都表现的非常好,但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骗过了天下所有人的眼睛,心怀不臣之心,最终夺了皇位,自立新朝。而孙悟空的故事里,玉帝相当于是人间的皇帝,而孙悟空就算是本事再大,从阶级地位上来说,始终都是玉帝的“臣民”,但是他却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齐天大圣”的外号,这种行为和王莽还是比较像的了。只不过王莽成功了,孙悟空没有。

还有一些不同点,王莽是真的有这样的心思,所以才会一直做一个表面上的好人,但是孙悟空其实是没有的,他对当玉帝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只不过是对玉帝很不满,说出来的一句气话而已,否则他在花果山的时候,为什么自封齐天大圣之后,却也没有精心计划,而且朝廷的招安他也去了。所以五行山落下的时间是王莽篡汉,一来是便于记忆,二来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是用这件事情暗喻孙悟空的大闹天宫。

历史上的王莽篡权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王莽篡权是怎么回事?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篡位为帝的第一人。一般来说,臣子篡夺皇权,无非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臣子权力太大,野心勃勃,觊觎皇位;一是皇帝太弱小,被架空,没有实权。

王莽如何走上篡夺大汉皇位之路的呢?

西汉末年,时局动荡,矛盾激化,王氏外戚权倾朝野,王家侯爷公子声色犬马,但独独王莽清廉俭朴,乖乖侍奉叔伯,毫不马虎。即使是后来升了高管,也依然不以自己为尊,常常将工资分给门客和贫民,款待有才之士,赢得掌声一片。

所以,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得势者换了一批,王莽从大司马的位置上被罢免,只能隐居在新都封国。这期间,王莽依然是个乖宝宝,深得官吏和老百姓的信赖,大家纷纷为其打抱不平。最后,迫于舆论压力,汉哀帝将王莽召回,但没有恢复官职。

汉哀帝驾崩,老太后王政君收回了传国玉玺,王莽成为挽救危局的“周公在世”,被推举为大司马,拥立只有9岁的汉平帝登基。皇帝年幼,朝廷基本由王莽一个人把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平帝,成为皇后。但是随着皇帝慢慢长大,对傀儡身份开始反抗,王莽觉察到后,用毒药毒死了汉平帝,年仅14岁的小皇帝就这样丧失了性命,帝王之家的残酷,不寒而栗。

汉平帝死后,两岁的刘婴被立为皇太子,由王莽摄政,由此,皇权完全落入王莽之手,但是这引起了刘氏宗室的反对,经过与安众侯刘崇和言乡侯刘信的几次对战,王莽一并清除了这些障碍,朝中大臣纷纷拥立王莽称帝,于是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新”。

好了,关于“王莽臣子阵容怎么搭配的”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王莽臣子阵容怎么搭配的”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