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帝国刘邦阵型组合策略 重返帝国刘邦阵容搭配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重返帝国刘邦阵容搭配攻略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重返帝国刘邦阵容搭配攻略的话题。
一,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大禹建立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王朝——夏,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 社会 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 社会 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匈奴的祖先也是夏后氏的后代,叫淳维。也就是说,匈奴和中原人是同一个祖先,从本质上是一家人,只是后来由于生存的地理条件不同,农耕和游牧的文化发展差异,在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上引发出的矛盾和冲突。
二,刘邦处理与匈奴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开始是看不起匈奴,称帝后,首先派去解决匈奴问题的是韩王信(不是韩信),此人各方面都不太行,其实当时刘邦手下虎狼之将多了去了,派个这样的人去,说明刘邦根本没太把匈奴当回事。结果,韩王信去了,自己也不高兴,没多久降了匈奴。第二阶段,这时,刘邦看事越搞越大,自己带队出马,大战一场。如果各位看官细看史书,刘邦称帝后的各种平叛,基本上都是刘邦亲自带队,不假别人之手,他还是不太放心手下帮人。但结果是刘邦大败逃了回来。第三阶段,硬的不行,采用和亲路线,原本都是一家人,还是有共同语言的地方。相互结为兄弟,实行和亲政策,匈奴有了收敛,一直到刘邦去世。从三个阶段来看,韩信都不在刘邦的计划之内。
三,再说韩信吧,刘邦有一段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讲到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而能谋决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使运输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表面上看,是很谦虚,但也可以解释为是给这三个人的警告。萧何立马贪污,被报到刘邦处,刘邦哈哈大笑,此人不会谋反。张良不要封王,给个侯就行,封户30000不要,给个3000就行,并立马隐出江湖。而韩信则大不一样,带着人马在封国楚地四处串联。就当时的情况,对于刘邦来说,处理朝内稳定的事要比处理匈奴的事重要得多,所以他不会给韩信带兵的机会,而且还要想办法除掉他。
刘邦忌惮韩信,且不信任他,韩信的所作所为也不能让刘邦信任,所谓功高震主,由来如是。垓下之战,韩信领军与刘邦汇兵一处,此时韩信为齐王,虽然是刘邦所封,但刘邦没有晋位皇帝前,大家都是王,韩信有理由不服管——名不正言不顺。可是韩信是刘邦拜的大将军,手下都是刘邦的兵将,他这个王是被架空的,没有任何一点实际利益,所以韩信讨封齐王是名不副实,自取其祸。
(韩信应该是这样子)
韩信到了前线,五路汉军合并一处,共有五十万人马,汉王刘邦将指挥权交给了韩信。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了项羽,翌日,刘邦径直来到韩信军营,再次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韩信改封为楚王,都下邳。隔年,楚军旧部钟离昧往投韩信,被人告发。刘邦用计捉住韩信,贬为淮阴侯。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侯,韩信应该早已明白功高震主,早应该如张良一样功成身退,刘邦和吕后还会再三挽留,如此,韩信还能显得高风亮节。然而韩信却嘲笑樊哙:“想不到此生竟然与此等人为伍!”怨愤之气,溢于言表。
此时汉朝天下,郡国并行,刘邦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各个都是独立王国,与刘邦的汉朝中央以宾客之礼共存,存在反叛的可能。由于此时中原大地已经尽数开发,以封土建国来扩展土地的紧迫性不强。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于初创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很多个子公司,各自开疆拓土。到了汉朝,市场都已经成熟了,总部就要收权。而子公司总经理位高权重,与总部必然存在抵牾,存在冲突也属必然。
周边蛮族在战国时期被打惨,秦国打义渠戎、赵国打娄烦、林胡,燕国打东胡,楚国都城被秦人占据的那一年还打下了云南,所以诸夏国家由齐桓公以来对蛮族的压倒性优势胜利,使得华夏国家有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没有把这些蛮族的骚扰放在眼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深感于匈奴占据的河南地对关中的威胁,还有当时流传甚广的“亡秦者胡”的谶语,因此在公元前215年带兵30万北击匈奴,攻占了河南地,迫使刚刚从李牧阵斩10万的惨败中恢复元气的匈奴人再次北徙。
此后的匈奴又多次被东胡、大月氏轮番攻击,国威沦丧,内部矛盾增大。在徐淮间的刘邦于公元前209年带兵起义的同时,匈奴的政坛上也在进行着一场政治冒险,冒顿在混乱中弑父继位。
(冒顿单于)
中原离乱后,秦军长城兵团也在同年奉命内调,在河北地区转战2年,连续攻破武臣、项梁,包围巨鹿。在巨鹿之战中,被横空出世的项羽打的几乎全军覆没,主帅被俘,副帅一位战死,一位自杀,余部溃散。
冒顿单于趁机重新收复河南地,接收了大量秦军未及撤走的军事物资,实力上升了一个层次。此后,匈奴不断东征西讨,威压东胡,西迫大月氏,北收丁零,南复河南,匈奴人成为了漠北共主,北方草原第一次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匈奴人的的实力在十年内得到了惊人的增长——而这些,远在南方进行楚汉之争的刘邦并不清楚。
虽然中原经过大战,国穷民弱,不过却是兵精将勇,在战争中锤炼出来的开国之师都是百战余生,战斗技巧和战役指挥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有点像1945年时的苏军一样。刘邦本人大权在握,意气风发,睥睨天下。对于四方蛮夷的认识,由于春秋战国几百年来固有的优越心理,也没有将匈奴人当成一个重要的对手。
(刘邦统帅能力不弱)
刘邦出征前,韩信刚刚被刘邦从下邳给捉回了长安,并且削去了楚王的爵位,给了一个淮阴侯。刚刚把韩信彻底得罪了,再派他领兵出征,刘邦心再大也不至于这么用人。刘邦在讨封齐王事件中,对韩信失去信任,却又颇为忌惮他的军事能力。因此刘邦在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就趁乱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如今怎么可能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匈奴”再把兵权给韩信?
刘邦率领大军北征,御驾亲征,将士用命,前面两场仗都打赢了,被匈奴占去的土地也被收回了。刘邦此时轻敌冒进,使得率领的前锋脱离了主力部队进入了平城,发生了“白登之围”。
草原上的新兴帝国的冒顿单于此时是天赐良机,能够将刚刚恢复一统的中原汉天子击败,让中原重新陷入分裂的局势中。然而,多疑的性格,以及对汉军表现出来的战术素养,加上几百年来匈奴人的心理劣势地位,使得冒顿在最后时刻放走了刘邦。匈奴人最接近能够战胜汉朝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汉军终至巅峰)
刘邦回到朝中,重新确定了对匈奴的政策。匈奴人的势力强大,非短期内可以遽图,加上汉朝刚刚立国,国家根基不稳,汉朝对匈奴转入了守势。白登之围使得汉朝从秦朝的开拓进取的国策转变为“守内虚外”的保守国策,崇尚黄老之道。
这种国策下,不止韩信,其他多数将领,都没有沙场建功立业的机会。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多次努力之后,转变了这种思想,重新变为开拓进取,这已经是60多年后了,而韩信也早已作古60年了。
(十三勇士归玉门)
匈奴人肆意南侵的这60多年,让汉人对游牧民族的心理优势逐渐破灭。游牧民族也逐渐建立起自信,战争在此后的 历史 中经常发生。面对兵燹之灾,后人时常在想,如果当初带领着汉军虎狼之师的是韩信大将军,会不会重现李牧、蒙恬的辉煌战功,将游牧民族始终压服在农耕民族的利剑之下?
先看一组数据。
公元前203年,齐地平定,刘邦被围荥阳,封韩信为齐王。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
也就是说,汉高祖称帝后,韩信并没有被改封。反倒是后来收到猜忌,被贬为淮阴侯。
而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王的地位高于侯。有一个问题,汉初功臣那么多,有哪些人该被封王?难道是仅以军功论?萧何、张良不提,曹参攻下两国、一百二十二县,战功仅次于韩信 ,分封时地位低于彭越、英布等人,这是为何?
原因在于萧何、张良、曹参他们的嫡系身份,刘邦没有封他们为王的必要。而分封其他诸侯王,却是迫于无奈。彭越、英布、张耳、臧荼这些人原非刘邦阵营人物,有几人本来就是原先项羽分封的十九国诸侯中的一员。
刘邦与项羽争霸最终得胜,实在仰仗于与他们的连横合作。韩信虽可称是刘邦嫡系,但在韩信攻略齐地后,成为仅次于项羽、刘邦的第三大势力。在楚汉相持的形势下,韩信的立场左右着战争的结局,齐、楚之立更是他以手中兵权要挟刘邦的结果(胜项羽后,刘邦马上收回韩信的兵权)。
盗匪劫掠之后,参与者都要分一杯羹,这是常理。军功阶层或王或侯,也是历朝历代马上得天下后的必然秩序。
严格来说异姓王根本不是刘邦的“臣”,在刘邦眼里他们和项羽没什么区别,只是大家先联合起来干掉一家最大的,诸侯的实力和心态不会因为刘邦自己称个帝就改变的,所以诸侯眼里刘邦还是那家最大的,不知道又什么时候联合起来也把他干掉了。
拿韩信来说,他强迫刘邦封其为假齐王,又在约定共讨项羽时失期不至,直到刘邦正式宣布把齐地分封给他时(前面只是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才领兵助战,早就犯了刘邦的忌讳,更不要说他后来的确造反了。可以说在韩信逼迫刘邦封他为王时,刘邦杀心已起,他终究是难逃一死的。
所以,韩信之流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咎由自取。当然,刘邦铲除异姓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这也符合 历史 发展的潮流。
刘邦的军队是一统时的百战之师,战力并不差,却被围在白登山。当时的匈奴正直大一统最强大的时候,就算韩信去了,步兵对骑兵,天生劣势,胜负两两。最好的结果就是复制唐朝一样的结果,草原打打灭灭,杀了一批又一批。在冷兵器时代,草原的 历史 依然不变。
刘邦与韩信之间,虽然是君君臣臣,但心里一直有道沟。
刘邦虽然能用将,但对韩信一直不放心,不信任。当初如果不是萧何极力推荐,不是萧何说用韩信能打败楚霸王,刘邦根本不会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是其一。
其二,韩信在领兵打仗过程中,屡屡不听刘邦调迁,以要官位要挟刘邦,让刘邦很不舒服。
如此这般,让刘邦对韩信领兵打仗,统率兵马极不放心,打楚霸王时无可奈何,要用人。夺得天下后,刘邦马上解除韩信兵权,让他闲置起来。
首先世人对韩信及战争都有一个片面性的误解,韩信虽然可以合围项羽,但围歼不了机动灵活的匈奴人。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百余次军事打击,最终也不能彻底消灭匈奴,根源就是马背上的民族来去如风,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形势不利时鸟兽散尽。其次战争打的是国力,钱只能从老百姓身上出,老百姓拿不出钱被急了就会造反。而汉朝初建、人心思定,士卒厌战,民生凋敝,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如果再发动大规模的对匈作战,刚刚建立起来的汉朝会陷入混乱,甚至还有亡国的危险。因此刘邦只能采取和亲、开关互市等政策,来缓和与匈奴之间的矛盾,为汉朝赢得休 养生 息的时间。另外高祖刘邦还将关东士家大族迁入关中地区,起到繁荣经济和戍边的作用,当然陈兵边境也是重要一环。
韩信是决定刘邦取得天下的关键人物,因此他始终以王自居,甚至幻想与刘邦平起平坐。但是刘邦不可能允许一个最大的威胁存在,所以第一间夺了韩信的兵权,从大齐王改封小楚王。最终刘邦还不放心,又把韩信彻底废了武功,放到眼皮底下盯着。韩信的梦想破灭,还一步一步沦为了“阶下囚”,心情自然不会舒畅,于是整日牢骚满腹,闷闷不乐,刘邦平叛等所有军事行动一概称病不从。当然刘邦也没有一次委韩信于重任,更没有让韩信独自领兵,因为他不想纵虎归山,让韩信成为第二个韩王信。刘邦不但不放心韩信,就连樊哙、周勃等人也不绝对的信任,要不然他就不会御驾亲征,每次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了。
所以,刘邦不想打匈奴,也不会派韩信去,韩信也不愿意做随从。如果韩信能助刘邦打匈奴,最多不至于被困白登山,仅此而已。
话说自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奴追赶到漠北,并征用七十万民夫筑就万里长城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暂时得到了治理。而后秦末天下大乱,匈奴袭扰北方郡县,根本就顾不上管了。
大汉五年,汉王约韩信、彭越共击楚王项羽于垓下,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逼使项羽自刎乌江,结束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相争。而后汉王顺势夺了齐王韩信的兵权。刘邦于汉六年正式登基称汉高祖,改授韩信为楚王。
内战结束后,北方游牧民族袭击边地的事就成了重要之事。当时北方驻守的是韩王信,他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抗击匈奴的战将。
可谁知此韩王信,真不能和兵仙韩信相提并论,他打不过冒顿单于也就罢了,竟然投降了匈奴。
大汉七年冬天,高祖亲率大军去征讨韩王信和冒顿单于。结果却在先期大胜的情况下,中了人家诱敌深入的计策,被围困于白登山上整整七天。要不是陈平出计,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妾阏氏,皇上可真怕死命难逃了。
刘皇帝可怜兮兮的班师回朝时,留下了连襟樊哙守边。回来后又任命亲二哥刘仲为代王去统领边关防务。可谁知这个代王听说匈奴来犯,还没有看见匈奴的马毛就逃之夭夭了。
后来,在有人提议下,派夏阳侯陈豨去了代地才稳住了阵脚。
有人问,战神韩信当时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不请他出马呢?要是韩信出战,扫平匈奴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当时韩信就在京城,已经被褫夺王位,降为了淮阴侯。他没有任何事务,闲得无聊,只好一边撰修兵书,一边推演发明象棋。实在坐不住了,就去萧何家讨一杯茶喝。
那是他不愿意去讨伐匈奴吗?自然肯定不是。是皇上不让他去。
为什么呢?
战争之初,高祖皇上自然觉着对付项羽自己不行,征战韩王信和匈奴的话,有众位将士的帮衬,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这正好是扬威于异邦的好机会,还能让韩信明白:没有你我一样打胜仗!
再说了,当年让韩信手握重兵,乃是为了让他和项王争地盘夺天下。现在天下已到自己手中,好不容易才刚从韩信手中夺下兵权,万万不敢让他再去带兵。
韩信手中即便是新兵蛋子、老弱病残,也能让他们爆发出无穷威力,这在楚汉相争时已经领教过多次。匈奴只是侵犯一点土地,就怕韩信出去变成放虎归山,失去所有天下。
至于高祖皇帝吃了败仗之后,那就更不能让韩信去了。因为那个时候让韩信去了,即便他不反,得胜还是大概率的事,那不更证明他比皇上本事大,让他在国人中的威信更高吗?
所以,在皇上御驾亲征而黯淡还朝之后,只能派更软的蛋去让匈奴虐了,那样,就可以说明“不是皇上无能,是匈奴太厉害”了。
有人说,韩信打仗是百战无殆,可之前他打的大都是步兵对步兵;匈奴是骑兵,他们骁勇善战,行动快疾,地理熟悉,来无踪,去无影,估计派他去了也未必能赢。
这里需要提请众客官注意的是,大家知道陈豨是谁吗?
陈豨可以说是韩信的弟子。他到了代地,抵御匈奴的办法——坚壁清野,就是临行之前去拜访恩师兼老上级韩信时讨教到的招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最后在与匈奴对阵中稳住汉军阵脚的,还是韩信。也许刘邦让陈豨去抗拒匈奴,正是看到了这一步才做的决定。
可在军事上冰雪聪明的韩信,怎么都不会明白他再怎么表忠心献赤诚,都摆不脱被铲除的宿命,而且,他越表现,这一天越早到来。
白登之围时,韩信己被解除兵权,贬为淮阴侯闲居京中(实则软禁)。解除韩信兵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韩信曾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当时刘邦是汉王,大将军就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以说汉帝国善战之师皆出于韩信门下。软禁韩信采用的是陈平奇计“伪游云梦泽”,韩信在汉军中己达神话的地步,好不容易控制住,怎么可能再给韩信兵权。一旦给韩信机会再次掌兵,哪怕数万人,天下无人可敌!
这是一段容易搞糊涂的 历史 ,史书上明明写着刘邦派韩信监视匈奴,并与匈奴交战的 历史 !为什么呢?请看我逐一分解:
韩信抗匈奴
史书上记载,刘邦击败项羽后,就将韩信封在马邑,建立韩国用来监视北方的匈奴。后来匈奴南下围困马邑,韩信几次向刘邦求救,但是刘邦并不信任韩信,并派使节斥责。韩信心生恐惧害怕被杀,所以就投降了匈奴。
后来刘邦知道韩信投降后就派兵北上讨伐,战胜了韩信,韩信逃入匈奴军中。刘邦想乘势击败匈奴,结果因为大意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与匈奴签下秘密的城下之盟后,狼狈逃窜回国。
这就是韩信、匈奴、刘邦之间的瓜葛。但是这里的 韩信是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后代,并不是汉初三杰的那个韩信,只不过是同名而已 。我相信,题主所谓的韩信所指的肯定不是韩王信,而是那位军事奇才。只不过他们是同一时间点上的人物,我必须说清楚。
韩信为什么不去抵抗匈奴
从时间上我们发现,刘邦北伐匈奴之前已经把韩信给拿下了。从楚王降到淮阴侯。这个时候韩信已经是一个被软禁的状态,根本不可能让他去率领大军与匈奴交战。这里有两个最大的因素。
所以从这几点上分析, 刘邦是不可能让韩信去抵抗匈奴的,即使自己送钱送地送人,总比送掉自己的王朝要好。
从这一点上来说,刘邦的确是个小人。
韩信能不能打赢匈奴
韩信是个军事天才,虽然他的军事策略不是百分之百的保险,但是却处处用到了点子上。而当时的匈奴单于冒顿也是一位雄主,杀了父亲,吞并了周围众多小国,正是兵锋正胜之时。如果双方交战,还真的是难以定夺。
但是从韩信的历次战役来看,我认为韩信战胜匈奴的概率很大。即使是刘邦与之交战也有很大的胜率,只不过刘邦太过于轻敌,导致了自己的大败。而匈奴被始皇帝击败后也才过了一代,中原的威慑仍在。要不是刘邦败的太难看,匈奴还真的不敢同中原大规模打仗。所以韩信可以大概率战胜匈奴。
大家对这个回答满意吗?有关韩信和刘邦,欢迎评论!
韩信平定齐国时,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围在荥阳,韩信乘机宰了一把刘邦,要了一个齐王。刘邦心里能咽下这口气吗?所以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还军到定陶,直接去韩信军帐中把他的兵权收了,封为楚王。这件事就说明刘邦对韩信已经不爽了,况且韩信在大汉建立过程中建立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了。刘邦能不防着韩信,怎么会再给他带领大军去打匈奴?既然去打匈奴,绝对不会只派少的兵力,起码是几十万大军,韩信把军队带出去就直接反戈一击,直接挥师攻打刘邦,怕是刚建立的大汉就改朝换代了。刘邦是政治家,首先他考虑的就是自己帝位,不会冒这个险,他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谢悟空邀请。刘邦刚平定天下,登基当皇帝后,那些异姓诸王在刘邦猜疑下,都蠢蠢欲动。但是武将出身的异姓王,并不是政治家刘邦的对手,后来被一一剿灭。
当时除了楚王韩信,还有一个韩王信,两个人同名,后来史书为了区分这两个人,就把楚王称作韩信,另一个称为韩王信。
限于篇幅就不细说韩王信,只说他为刘邦攻下了原来韩国的领土,被刘邦封为韩王。但是刘邦后来就后悔了,因为韩王的属地颍川非常重要,刘邦对他非常猜忌。
刘邦想让韩王信迁属地到太原以北的晋阳,韩王信却迁到了与匈奴的边境马邑。韩王信打不过匈奴,担心被刘邦治罪,就投降了匈奴。韩王信不但攻打汉朝的太原等地,还诱发了汉将陈豨的叛乱。
刘邦于是亲自率大军征讨匈奴,时间为前200年。那么刘邦为什么不用韩信带兵出征?
原因是刘邦在这一阶段,非常喜欢亲征,对异姓王非常不信任,不可能让韩信带兵。就是在征匈奴前一年,也就是前201年,刘邦借出游名义,在楚地将韩信拿下,捆绑回洛阳。韩信被赦免,但是封王被取消,降为淮阴侯。按史书的记载,韩信确实有谋反之心,而且对当年当齐王的时候,没有自立门户后悔不已。
韩信的情商很低,政治才能极低。该自立的时候没有自立,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还怂恿老部下陈豨谋反。
所以,刘邦不会给韩信一点机会,如果放韩信出征,结局和韩王信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刘邦出征带上韩信,让他做谋士,不给兵权,也许是一个好办法,那样也许就不会有白登之围。
但是这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在刘邦后来征伐陈豨的时候,韩信拒绝随刘邦出征!可见,韩信自从被降为淮阴侯后,就彻底的离心离德了。
刘邦不让韩信带兵,韩信也不想为刘邦效力。君臣已经决裂,韩信的死期到了。
韩信去征匈奴绝对是不可能的。
刘邦一生追过的星有两个,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是谁呢?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大汉的开国皇帝,他是从一个屌丝逆袭成一代帝王的。
可以说若是没有秦始皇,就没有刘邦的皇位。
刘邦为何能够当上皇帝,或者说刘邦为何有了当皇帝的野心,说白了就是从他见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开始,他才知道原来当皇帝是如此的风光的。
见了秦始皇之后,他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尽管说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难,但是,他的内心肯定是有这个想法的。
否则,后来他也不可能起义闹革命!
大家都知道,刘邦说过一句名言:?大丈夫就应如此?,这一句话就是刘邦在见到秦始皇时候说的。
他当时真的被秦始皇出行的阵容给震撼到了,他没有想到当皇帝竟然能够如此的拉风。
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也是说过一句名言:?彼可取而代之?。似乎,项羽说的这一句话更加狂妄。
这也说明项羽和刘邦是有一样的想法的,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刘邦的表达更保守一些,项羽的表达更容易引火烧身!
那么,刘邦是如何见到的秦始皇的呢?
那一年刘邦见秦始皇的时候,是去都城咸阳服徭役。正是在这里让他这个乡巴佬长了见识, 见到了大秦帝国的皇帝的。
也正是见到秦始皇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沛县,在这里他的心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家都是同龄人,看看秦始皇,再看看自己,同样都是男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事实上秦始皇和刘邦他们是属于一代人,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只不过秦始皇活的时间比较短,他是在五十岁的时候驾崩的。
秦始皇驾崩之后,刘邦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因此,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刘邦和秦始皇是不同时期的人一样。正是刘邦见了秦始皇后,他把秦始皇当作了自己的偶像的。
当然了秦始皇也是他以后的奋斗目标,能够活成偶像的样子,才是最酷的。
事实上刘邦在崇拜秦始皇之前,他还崇拜另一个人,这个人也是刘邦终生都追随的偶像,他就是战国时期的信陵君。
刘邦小的时候是听过信陵君的美名,尤其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真可谓是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刘邦非常仰慕信陵君,并且愿意追随在信陵君的帐下。
可惜的是到了刘邦长大之后,信陵君就死了,他想要动身追随信陵君的时候,就得知了信陵君死亡的消息。
不过,刘邦一直对信陵君没有死心,他到了信陵君的家乡大梁,知道了信陵君的门客当中有一个叫张耳的名士。
刘邦一听张耳是跟随过信陵君的人,肯定是差不了的。因此,刘邦就投到了张耳的门下,成为了张耳的门客。
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生平经历:
1、早期经历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12月28日),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今徐州丰县)中阳里, 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 幼时和卢绾交好。?
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后来,刘邦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2、沛县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州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这时,沛县令也想响应起义,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
县令觉得有理,便让樊哙去邀请刘邦,刘邦当时已拥数百之众。 然而此时沛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他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关闭城门,并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
二人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闻此,于是将一封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
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 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 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已经48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梁和项羽。他们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
3、还定三秦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项籍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 又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今陕西南郑)。 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
同时削减刘邦军队至三万人。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 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 后来项羽把义帝迁到郴县给杀了。?
项羽分封,表面上看去论功行赏,但是实际上却是对原诸侯势力进行重新组合,对服从自己的予以分封行赏,并没有照顾原诸侯在本国的实力与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埋下乱源。而且他又拒绝了谋士自王关中的建议,坚决衣锦还乡。
汉元年二月,诸侯罢戏下,各回国。 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麻痹项籍。 同年五、六月份,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
11月,刘邦乘机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 重返关中,很快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 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
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最终则陷入齐地泥潭无法抽身。 这样给了刘邦绝佳的机会。
4、楚汉之争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 公元前203年11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 ,垓下一战重创楚军。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
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 项羽带着28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
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州东)。
5、君临天下
在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 彭越为梁王。 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
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扩展资料:
鸿门宴: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 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
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
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刘邦依计约到项伯,说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并于项伯约成儿女亲家。 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 ”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
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 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出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刘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鸿门宴
刘邦是穿越的么,为什么他可以突破阶级的局限性?
有人评价刘邦山野村夫,一个小小的亭长,一路依靠着别人的帮助,心狠又绝情,一路建立汉朝,事实真有那么简单吗?并没有,如刘邦真是山野村夫毫无眼见,他还会反秦吗?
并不会,他会一辈子缩在沛县当一个小小亭长,就这样过一生,所以说他 山野村夫完全是一种错的说法,刘邦起义的时候已经46岁了,若他真如别人评价的那样愚昧,子房也不会选择追随他,一路帮助他了,最后的夏侯婴,萧何等人真能选择他吗?并不会,可能他本身是有一点的懦弱,在鸿门宴中卑躬屈膝讨好项羽,
在和项羽的暗中对弈之中,也一直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形象,但是这才是他的大愚大智,如若他不这样,项羽会直接把他杀了,这样的话也不会有之后的汉朝了。他就是拿捏到了项羽太过于骄傲的弱点,把自己塑造成了项羽不屑于去杀的人。这样的人却格外的绝情,在之后被项羽追杀时,能在须臾之间考虑清楚利益比重,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脚踢下马车,毫不眨眼,毫不在乎,绝情到了极点,在自己的妻子和父亲被大臣虐待玩弄之后,
依然能够和大臣和谐相处,这样的刘邦的度量可能不是一般人能去想象和理解的。在自己的父亲被项羽囚禁,项羽放言要煮了他的父亲,刘邦竟然笑着说他和项羽是兄弟,如果煮了记得分他刘邦一份,这样的厚颜无耻让项羽也汗颜和无奈。
绝情,冷酷,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达到,杀功臣,杀近亲,就算是一路帮助他成长,建立汉朝的两个功臣,韩信和萧何也被他毫不在意的除掉了,唯一留下的张良,是因为张良自有一套计谋,刘邦没有办法,不然可能张良也会被他除掉,毕竟这些人是会危及到他的权势的,这样的一个人或许真的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父亲,不是一个好丈夫。但是他却是一个好皇帝,一个最为本能的皇帝,这也是他的唯一的优点了。
在刘邦建立汉朝稳定一切之后,他已经五十五岁了,这样的刘邦并没有待在皇宫安稳度日,而是依然在各地征战,全力去打压一切潜在的对手和会危及汉朝的敌人。他考虑着自己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却唯独不会考虑别人的一丁点想法,如果他真的是有那么一点的善良的本能,可能那些功臣们也不会沦落到这个下场。刘邦是一个天生的政治上的天才,在这一场权力的游戏中,刘邦玩弄着任何人,在他这样的年龄,权变和审慎在刘邦的身上体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可能刘邦在战事上真的不如项羽,但是在治国之道上,项羽比不上刘邦,但是,刘邦也只有战争这一点是有些缺陷的,但是他有张良,有韩信,也有萧何,这样的三个人把他战事上的缺点完美的填补了,那说他是最厉害的也无可厚非了。
为什么刘邦仅有汉中能得天下,而刘备地盘大多了却不能复汉?
刘邦能得天下,刘备不能复汉,主要原因有好几点(排名不分先后)
首先,单从占有的国力来说,刘邦就比刘备要强大。
题主说的不对,刘备根本没有“地盘大多了”。
以刘备的219年称汉中王,和刘邦公元前207年封汉中王这两个时段做比较。当时刘备占有的地盘,包括益州、汉中和荆州的三个郡(南郡、武陵、零陵)。刘邦占有的地盘,包括巴蜀(相当于益州)和汉中。从面积看,刘备确实比刘邦多半个荆州。
但是,同样是这些地盘,经历的破坏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刘备掌管的益州,虽然整个来说在三国时期遭受战乱较少,但就在刘备称王之前20余年里,还是发生了黄巾军马相之乱和刘焉死后的东州兵与本地人之战。后来刘备211-214年入蜀,又和刘璋打得翻天覆地,损失不小。此后刘备进攻汉中,益州的人力物力抽调一空,男子上阵,女子运输,背后还发生了叛乱,幸亏被李严平息。可以说,到219年,天府之国已经被刘备的几年战争给折腾得疲惫不堪了。
而刘邦获得的巴蜀之地,几乎是秦国最早征服的地区,已经和平了百年,也没有被秦末大起义波及,完好无损地交给刘邦手中,正是肥的流油。
再看汉中就更别说了。刘邦手中的汉中,和巴蜀一样,是在楚怀王时期就被秦国占领,之后百年不遭战火。而刘备占领了汉中,不但接连经历了曹操灭张鲁和刘备败曹操两次大战,而且曹操还把汉中百姓都搬迁一空,刘备只得了一块空地。
因此,虽然都占领巴蜀汉中之地,但刘邦手中的巴蜀汉中比刘备手中的要富饶得多。这个差距,就算加上刘备的半个荆州,也是没法弥补的。
其次,从对手来说,两者更是差距甚大。
219年刘备占据了比刘邦面积大点,实力差点的地盘,可以算两者差不多吧。可是面临的对手,分别是怎样的呢?
刘备面临的主要对手,是曹魏势力,当时已经占领了天下的一大半,兵力强劲。曹魏面临的唯一对手除了刘备,只有孙权。而孙权在进取方面是比较差的,曹魏派遣张辽、臧霸等人在东南就足以挡住他们。刘备一旦对曹军进攻,曹操可以轻易把主力调遣过来。更何况,孙权时刻盯着荆州,对刘备也并非是全然的友军—— 历史 上正是孙权的背刺,才导致关羽的败亡。
而刘邦的主要对手项羽,并没有控制大半天下,而是把天下分封为18个大大小小的王国。这些王国中,虽然也有亲项羽的势力,但也有很多对项羽不满的势力。项羽自己的势力不过是楚、东魏的九郡。就算再加上楚地三王,以及臣属项羽的三秦王,其实力也不如曹魏。而其他这些诸侯,反而牵制了项羽的发挥。在刘邦起兵之初,项羽的主力就被齐地的田氏集团给缠住,于是刘邦得以顺利地扫平三秦。三秦仅仅相当于魏国的雍州之地,就等于诸葛亮北伐时面对的不是曹真或者司马懿的主力,而仅仅是郭淮率领的本地部队,这样要取胜,当然容易的多了。
从 历史 上,刘邦封为汉中王之后几个月,就立刻出兵秦岭,趁着项羽在和齐国作战的机会,迅速击败三秦,占领关中大部分领土。这时候刘邦实力就已经远远超越刘备,而达到战国中期秦国的程度。又由于刘邦本身的名望,他一旦占领三秦后,中原的韩王、南阳王等纷纷投奔,于是迅速对项羽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简单说,同样占有西部之地,刘邦对付的是一盘散沙的诸侯,刘备、诸葛亮要对付铁板一块的曹魏帝国。
此外,刘邦和他的亲友团,在才能上也是胜过刘备一伙的。刘邦才能比刘备当然强得多,刘邦手下的韩信、曹参、周勃、樊哙等将领,整体实力也比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等人强,尤其韩信这种军神,是能甩掉关羽、张飞几条街的。刘邦手下的张良、陈平都是超级智囊,而刘备手下庞统、法正又早死。唯一也就是诸葛亮能和萧何拼了。才能又不如人,于是刘备最终翻盘失利,也就并不奇怪了。
首先,从人才方面来说,以刘邦为首的领导班子比刘备要强大太多了,并且分工明确,人尽其才,筹备粮草有萧何,出谋划策有张良,阴谋诡计有陈平,决胜千里有韩信,战场杀敌有樊哙、周勃、曹参等大将,这样的阵容既豪华又极为明智,甚至杜绝了一人多职,身心疲惫以及加班现象的发生。
再看刘备,除了诸葛亮以及五虎上将,甚至其他的人才我们都不能很好的记住名字。而诸葛亮虽然自比管仲、乐毅,其谋略比起萧何、张良如何我们不做探究,但打仗肯定是不如韩信的,而就是这样一个拿出手的人才,因一人多职,啥事都管,最后被司马懿活活耗死。
其次,从对手方面来讲,刘邦面对的主要对手是霸王项羽,其他各路诸侯不成气候,韩信率军扫除。目标很单一,敌军很明确,只要战术运用到位,以项羽的脾气秉性,想不中计都难。
而三国时期的阵容更为复杂多变。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三国也是这样,这个结构很稳定,因利益关系,各国之间一直处在一种互相牵制以达成某种平衡的状态。刚开始,曹操势大,联吴抗魏,可是蜀、吴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彼此之间也经常有着摩擦。果然好景不长,吴魏合伙儿阴死了关羽,虽然这也有关羽自身的原因吧,但一种平衡状态就此打破。刘备起兵伐吴之后,已经成为了在曹操、孙权两家都不受欢迎的对象。而这是一种大的战争格局,很难因为一个人的原因就能改变这种现象。最终,蜀国反而最先淘汰出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人才不如刘邦,局势更为复杂的情况之下,刘备想要重建汉朝,可谓是更加困难。
首先,刘邦并不是仅有汉中。
刘邦在正式和项羽翻脸之前,拥有整个成都平原和汉中,从地图上看,似乎是刘备地盘稍大一些,但是刘邦与刘备的不同之处在于,刘邦的地盘是封来的,而刘备是抢来的。
这一字之差可是天壤之别。在秦末,四川是少有的未经战乱的地区。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占领了四川,安定已过百年,又有李冰修建都江堰,“天府之国”的名声就是那时候获得的。项羽把这片地方封给刘邦,可以说是把一片帝王之业拱手让人。
而刘备之前,虽然益州也未经大乱,却也经历了黄巾起义,以及刘璋与张鲁的多年战争。刘备就是打着为刘璋防御张鲁的旗号进入益州的。然后就是历时三年的刘备刘璋的战争,三年之后刘备终于统一了益州。几乎紧接着就是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这一仗打的刘备集团几乎山穷水尽,法正建议“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几乎倾国出动,最后才获得以后早已被曹操搬空的汉中。
这是刘备与他老祖宗刘邦在国力上的区别,而从对手上说,刘备与刘邦的对手更是天壤之别。
有人很好奇,刘备和刘璋争夺益州的这三年,为什么曹操没有偷袭刘备呢?
因为曹操当时忙着统一北方,和西凉的马超韩遂打的你死我活,还有北方大小的反叛势力,与他们艰难周旋。这个情况,基本就类似于刘邦出汉中时期的项羽。
项羽这个人,与后世的关羽类似,平生的志向在于当英雄,当霸王,却并不想当皇帝。所以在项羽得到天下各路诸侯的承认后,他并没有着手统一天下,而是把天下封给十八个王,自己回彭城了。各路诸侯里,阳奉阴违者众多,就算依附项羽的,也并不能如臂使指那样灵活调遣。
且项羽这个人,是中国 历史 上有名的有勇无谋。相比于一代奸雄曹操,实在差的远。
而曹操的曹魏政权,也远比项羽强大的多。曹操消灭群雄,彻底统一了中国北方,而且其对手只有刘备与孙权,孙权在汉中之战时处于作壁上观的态度,曹操于是得以一心一意的对付刘备。
刘备以一州之地打曹操九州,能夺下汉中尚且不易,更遑论统一天下。
就下属而言。刘邦文有萧何陈平,武有韩信樊哙。尤其韩信,是两千年来中国 历史 上公认的军神,可以说韩信以一己之力打的项羽四面楚歌。相比于在刘备集团独当一面的关羽,姿势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刘备的班底,关张赵马黄加在一起都比不上韩信的一半,因为韩信是帅,而他们是将。诸葛亮倒是可以和萧何相比,可惜也只有他,庞统早死,法正病卒,蜀汉集团从刘备死以后,人才就真正彻底凋零了。
天助曹贼,不助汉啊!
刘邦和刘备的命运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屡败屡战,颠沛流离,都当过汉(中)王,寿命都是六十多岁。但刘邦却能杀出秦岭的重重大山,一举逆袭夺得天下;刘备却困死在巴山蜀水之间,凄凉的死在了白帝城。然而,刘备的条件似乎比刘邦更优越些: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控制了整个益州(今四川大部、云南大部、贵州、重庆、陕西南部)和半个荆州(今湖北西部中部),而刘邦却只有巴、蜀、汉中三个郡,广袤的南中地区和富饶的荆州南郡并不在刘邦的控制之下。但凭借这么点单薄的家底,刘邦却能杀出重围。这其中原因,究竟是刘邦的非凡过人还是刘备的懦弱无能呢?本文试做出解释。 (一)地缘实力的比较项羽名为霸主,煊赫一时,但却分天下为十八诸侯,自己只是势力最大的那个诸侯而已。尤其是,关中地区被项羽一分为三,分属三王。这样,每一个王即使都完全听命于项羽,其力量也是十分微弱。刘邦的实力并不弱,在十八诸侯中应该属于中上游,和其他诸侯一对一单挑完全不落下风。更何况,项羽在分封的时候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诸侯大多对其不服,因为项王势大才不得不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所以,刘邦的真正敌人其实只有一个项羽,而其他诸侯,也都是潜在的盟友。 刘备的处境就凶险多了。天下三分,刘备是力量最小的那个。而面对的敌人,是已经站稳脚跟、势力蒸蒸日上的曹魏政权。孙权名为盟友,但始终对荆州垂涎三尺。刘备相继取得益州和汉中,达到事业的高峰,也让东吴万分妒忌。终于,这种隐患在关云长水淹七军后彻底爆发了。一方面,关羽围攻曹仁把守的樊城,久攻不克,而曹军还在源源不断的增援;另一方面,吕蒙终于在背后捅了关羽一刀,令关羽败走麦城,荆州最终完全沦丧。与之相比,刘邦的北伐就顺利多了。韩信暗度陈仓,三秦望风瓦解,东方诸侯各个响应,项羽却因齐地田氏兄弟的叛乱而疲于奔命。刘备却无奈的被铁板一块的敌人阻击,被不靠谱的队友背后捅刀子,实在悲剧。
(二)经济的差异
刘邦则不然。刚一就封,就拥有成都平原这个大粮仓。一年之后,又迅速的重返关中,平定三秦,从此拥有了坚实的大后方。这样,当时中国最出色的两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就都落入了刘邦之手。在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之间对峙的时候,刘邦的军粮源源不断的从关中运来,项羽却只能为后勤的保障不力而头疼不已。
(三)地理环境的改变
参考文献: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刘邦仅有汉中能得天下,而刘备地盘大多了却不能复汉?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从天时、地利、人和等三方面看,刘邦能得天下,刘备不能匡扶汉朝,决定因素在“人和”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从地利看,刘备的高峰期占领的地盘与刘邦汉王时期占领的地盘差不多。
地图一(上):刘邦为汉王时的地图。地图二(中):刘备占领益州时的地图。地图三(下):刘备占领汉中后的地图。
以上三张地图清楚地表明,刘邦为汉王时占领的地盘与刘备占领益州时的地盘差不多。所以从地利看,双方并没有什么区别。
二,从天时看,依局部分析,双方都有优势;依大局分析,刘邦占优势。
第一,从局部看,双方都遇到了战略机遇期。
从刘备的角度看,刘备占领益州后,曹操内外交困。
内部,曹操管辖的南阳地区官吏和百姓不堪徭役之苦,趁曹操大军在汉中之际,宛城守将侯音和卫开等人叛乱举事。
曹操的外部,孙权准备趁机夺取徐州。
从刘邦的角度看,项羽分封天下不久,齐国起兵反叛,项羽陷在齐国不得脱身。
第二,从局部看,双方都抓住了战略机遇。
刘备方面,趁机发动了汉中之战,并占领了汉中。
刘邦方面趁机东进,占领了三秦。
第三,从大局看,刘邦占有优势。
其一,从内部看:
刘邦方面上下一心,空前团结。
刘备方面,占领汉中后,也是形势一片大好。
其二,从外部看,具体来说从双方对手来看,刘邦具有绝对优势。
刘邦的对手是项羽。
项羽四面楚歌,东面齐国反了,项羽陷在齐国不能脱身。
刘邦趁机东进,占领三秦后,很多诸侯王变叛项羽,投靠刘邦。
刘邦趁机带领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进攻项羽的都城彭城。
最后,刘邦由于轻敌,被项羽带来的三万骑兵杀得血流成河,血本无归。
刘备的对手是曹操与孙权。
曹操统一了北方,实力强大。
孙权首鼠两端,捉摸不定,对刘备来说是潜在的对手。
关羽趁刘备占领益州的强劲东风,发动襄樊之战。初期,让天下震惊。结果刘备没有抓住战略机遇期,反而促成了曹魏与孙吴的联合,造成襄樊之战惨败。
第四,双方都遭到了挫折,但是结局不同。
襄樊之战惨败,刘备被堵在益州无法动弹。
刘邦进攻徐州惨败,但是刘邦走出了汉中。
三,从人和看,刘邦占有绝对优势。
第一,徐州惨败后,刘邦集团仍然精诚团结、斗志旺盛。
刘邦徐州惨败后,重新布局,具体说,就是“三线”与“三点”。
“三线”就是内部管理分三条线。
萧何镇守后方,主管后勤保障。
韩信等将领主管前方战事,攻城略地。
张良、陈平等跟随刘邦左右,主管军事决策。
“三点”就是与项羽展开麻雀战。
韩信等带兵进攻赵国、燕国、代国等北方诸侯国,这是项羽鞭长莫及的后方。
彭越带兵骚扰梁国等项羽都城附近的地方。
刘邦带着主力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展开拉锯战。
项羽带兵进攻刘邦,彭越就趁机偷袭项羽的都城彭城一带的地方。
项羽带兵回防,征剿彭越,刘邦又趁机进攻荥阳、成皋。
项羽让彭越与刘邦牵着鼻子,来回疲于奔命。
最后让项羽失去斗志,无可奈何地在乌江边上自刎。
第二,襄樊之战惨败后,刘备集团人心涣散,一蹶不振。
襄樊之战初期,关羽处于绝对优势。
刘备没有抓住这一机遇期,不但没有调集力量支援关羽,反而在成都称帝,然后忙于封官许愿。
之后,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刘备在内部四分五裂的状况下一意孤行的结果。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赵云等老将执意反对;秦宓等文官死谏,企图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居心叵测,一直保持沉默。结果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遭遇火烧七百里连营之败,最后落得白帝城托孤后撒手人寰。
第三,最关键一点,刘邦集团战将如云,将士用命;刘备集团人才青黄不接,结局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综上所述,刘邦仅有汉中能得天下,而刘备地盘大多了却不能复汉,主要原因是“人和”。
刘邦集团政通人和,尽管屡战屡败,但是能坚持屡败屡战,最后一战定乾坤。
刘备集团人心涣散。刘备占领益州后,重视法正,冷落了诸葛亮。以致法正死后,诸葛亮有意黄鹤楼上看翻船,让刘备经夷陵一战而让蜀汉成了明日黄花!
刘备自从三顾茅庐之后,有了诸葛亮,才渐渐的有所成就,而那时的曹操兵锋正盛,兵多将广。而东吴孙权已立三世,两者刘备皆不能与之争锋。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得荆州,取西川,后又失荆州,刘备兵败夷陵。造成了蜀汉元气大伤,刘备统一天下的梦想破灭了。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奈实力不及曹魏,蜀道难,粮草不济,最后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
刘邦,生逢乱世。虽然多次败给项羽,但他还会用人。刘帮曾说: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收苛捐杂税,我不及萧何。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但刘帮会驾驭这三个人,身后又有心狠手辣的吕后,又碰上了刚愎自用的项羽,各项条件得以具备,刘邦一统天下。
1、才能,刘邦虽然自己本事不大但拥有用人的魄力,只要你有本事就上,不管你以前是干什么的,而且还能全力配合各种野心家,刘备这方面就力不从心,相信中间也会有很多人给他献策,可是能起到决定作用的都是些不咋地的人,要不是后来的司马徽估计要悔恨终生,所以才会导致人才的失衡,以至于半生奔波劳碌。 2、大格局不同,刘邦出汉中时项羽无暇西顾,诸侯也各忙各的没心情搭理他,而且其他国家并不团结,以至于刘邦在夺取关中后可以长驱直入的夺取彭城,后来收拾诸侯时也是单打独斗,而刘备所要面对的却是小强孙权和强权曹操,可以说曹操的团队和实力都可以用碾压来形容,当刘备发展好时同样要受到夹击。 3、心胸不足,我们都知道刘邦为了夺取天下很是舍得付出,封了好多王,扶持英布而刘备则略显吝啬,马超虽然多变但却是曹操的死敌,如果刘备培植马超夺取西凉则可以牵制曹操,可以这样说,在解决曹操之前马超是绝对不会对刘备下手的,而且也可以对关中行成夹击之势,刘备也可放心的经略荆州,在荆州稳固后再夺取天下。 4、假仁假义,虽然他名声很好,但这不是手下人跟着他的主要原因,在该出手时经常会出现满口道德,对道德和厚黑的尺度拿捏不够贤熟,再反观刘邦,地地道道的有奶便是娘得主,他的道德全部展现在已经臣服自己的人身上,奸诈则体现在敌对势力身上。
刘邦以汉中为根本能夺天下,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刘邦知进退。项羽对天下诸侯进行分封时,他挟巨鹿之战的*威,天下英雄臣服,拥护者极多,仅军队就有40多万。而死邦则显得势单力薄,军队只有10多万,为避项羽锋芒,刘邦不但服从,而且还通过火烧栈道以断归路来迷惑项羽。结果项羽信以为真,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之心。这给刘邦深居汉中厉兵抹马,蓄势待发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是刘邦善用人。刘邦打造了萧何、张良、韩信三剑客,并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特别是拜韩信为大将军后,汉军的军事实力和战斗力与日俱增。而在楚汉争霸中,正是韩信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剪除了项羽羽翼,最终帮刘邦赢得了天下。
刘备占领整个蜀中而不能得天下,主要原因也有两个:
一是刘备有软肋。刘备占蜀中后,诸葛亮给出了"联吴抗蜀"的战略部署,结果结拜兄弟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惜对东吴动武,致使联吴抗蜀的战略付之东流。没有东吴的支持和帮助,凭蜀一己之力很难撼动强大的魏国。总之,相对于刘邦的理智,刘备过于感情用事,这是他不能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蜀中少人才。尽管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庞统这样的超级谋士,有关、张、赵等超级武士。但随着庞统和项羽的英年早逝,随着时间的流逝,诸葛亮等人逐渐老矣,而蜀国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力度不够,致使人才断档,蜀国后期伐魏,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就是最好证明!再者,尽管诸葛亮智谋超群,运筹帷幄,但现场带兵并不是他的强项,六出祁山,实乃无奈之举,效果不佳也是证明。而蜀中也没有象韩信这样的能在一线带兵打仗的人才,从而导致了刘备的大蜀不能得天下。
因为两人的对手实力差距太大,刘邦出汉中是三倍对手实力倚强凌弱,而刘备(以后的诸葛亮)出汉中是以弱攻强。所以刘邦可以取得关中,然后慢慢图谋天下,而刘备(诸葛亮)而出不了汉中。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拥有荆州的一半和益州。
刘邦当汉王的时候相当于只占据益州。虽然地图上刘邦没有占据四川南部,但实际上刘备也很难对四川南部进行有效控制,益州的有效控制地盘其实是差不多的。
汉中王刘备的地盘是比汉王刘邦的地盘大。
但是要想征战天下,不能只看自己控制多少地盘,还要看天下形势,看自己的对手又多强。从上面的两张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刘邦出汉中面对的对手就是项羽分封在秦地的三个诸侯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刘邦入川的时候兵力已经不少于15万,而章邯司马欣加上董翳,总共兵力也不会超过这个数,而且三者还是各自为政。在刘邦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兵出汉中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对手章邯,兵力肯定不到刘邦的一半,因此刘邦是倚强凌弱。
再加上秦末之时的地形,出汉中的水路运输还比较通畅,粮草运输还不是非常困难。而且刘邦在关中约法三章后,在秦地老百姓中拥有很高的威望。章邯作为秦将投降了杀人魔王(对秦人来说)项羽,肯定不得民心。而此时的项羽却因为弑杀义帝,不少诸侯反叛项羽,项羽被牵绊在齐地,无法援助三秦,致使三秦被刘邦逐个击败。刘邦占据关中之后,有益州的粮食供应,又有函谷关可以固守,这时候的刘邦就和战国末期的秦国一样进可攻退可守,处于有利位置。
而刘备的对手曹操则相当于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西楚霸王项羽(一半)等十四个诸侯的合体。就算有东吴的牵制,曹操不能百分百放在刘备身上,但能够用来防御刘备的力量也起码有四五个雍王章邯的力量。这种情况下,刘备还是要等到北方有变,荆州佯攻,牵制曹魏力量,刘备主力出汉中夺权关中,北伐曹魏才有可能获胜。何况此时的汉中地形已经因为地震改变,水路运输无法进行了,只能通过陆路运输,非常困难。
更要命的是,两路出兵没来得及实施,荆州还没捂热乎,就被东吴偷袭,不光荆州丢了,还损失了头号大将关羽和数万精兵,这时候的刘备力量只相当于刘邦的一半。
雪上加霜的是刘备不听劝告,举国力量讨伐吴国,在夷陵惨败,又损失数万精兵,此时的蜀国,军事力量估计不到曹魏的十分之一。还有什么力量去统一天下呢?
刘邦可以把手下的牛人管得服服帖帖,靠的是什么?
管理学中有一个?奥格尔维定律?,说的是一种人才现象:每个企业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强的人,企业就能发展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还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刘邦用的人都比自己更优秀,但是他还能管住他们。所以,刘邦是一个管理学高手吗?事情可能真得没有那么复杂。
带着理论模型去看历史,确实能够得到更深刻的启示。但是,有时候没必要把问题复杂化,这样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刘邦是一家创业公司,所以可以从创业的角度来看。但是,刘邦以及刘邦集团毕竟不是想着如何盈利,而是想着如何造反。盈利是建设,造反就是破坏。这两者是不同质的活动。所以,关于刘邦和刘邦手下的一帮牛人,就不能用管理科学来认识,也不能完全类比公司。
01.胆量是初始要素,想得太多反而是累赘
刘邦造反初期,至少有三个人要比他更强。
一个是主吏掾萧何,掌沛县群吏进退,是除了县令最大的官。郡御史甚至要把萧何调到上级衙门工作,但是萧何不去。足以见得萧何是沛县精英级人物。
一个是狱掾曹参,可能是典狱长类的任务,论战功得属刘邦集团的功臣第一,论文治能把千里齐地治得井井有条。
还有一个就是把刘邦打得跪地叫爸爸的雍齿,雍齿造反,带着刘邦家乡的丰邑父老,硬是把刘邦打成了龟孙子。
此外,还有王陵,这个人是连雍齿都要服气的,刘邦当时?兄事之?,就是得叫王陵一声大哥。但是,王陵这个人太耿直,可能也是太轴,所以暂时不算。
但是,这些人在造反初期,为什么都把领袖的位置让给了刘邦?
因为造反有风险,当跟班有退路、当老大必须死。刘邦呢?这时候刘邦就有点儿二愣子的作风,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刀山火海。但褒义一点儿说,这就是胆量。刘邦不是这群人中最有能力的,但一定是这群人中最有胆量的。要有胆量,往往就不能想得太多,前怕狼后怕虎,你不可能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刘邦有胆量,刘邦又想得简单,于是就成了造反集团的领袖人物。
02.从来都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因为先下手为强,占据了先发优势之后,别人想追也追不上。刘邦集团,起初就是一伙农民起义军,不好听的说就是泥腿子造反。这伙人杀人抢劫,做纯暴力输出的事情,没问题。但是,捭阖天下、借力打力,谁也干不了。但是,有几个人加入了进来,彻底弥补了刘邦集团的短板。一个是规划战略的张良、一个是捭阖诸侯的郦食其、一个是无战不胜的韩信。
乱世激化阶段,不是强者定章程,而是强者一直强而弱者必须死。所以,刚开始,我胆子大、我人多,就可以横扫天下。但是,到了激烈较量的阶段,就是正规军作战了。正规军作战,首先就得问:战争怎么打。这个问题张良来解决。乱世征伐,就得拉一伙打一伙,也就是搞外交和关系攻略。这个问题郦食其来解决。最后就是正面的军事较量,大家这时候谁也不怂,不仅刀剑锋利而且战士彪悍,再打仗就完全是硬碰硬地死磕了。这件事刘邦能干,关键是韩信也能干。
但是,张良、郦食其与韩信这几个精英人物,怎么不自己拉出一支队伍,也当诸侯、也当大王啊?失了先机,他们在乱世初期没有拉出队伍,以后就是想拉也拉不出来了。尤其是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总共就这么几个选择,要么刘邦、要么项羽,要么一众没落的六国后裔诸侯王。拉一支队伍单干,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03.这帮牛人就真得服服帖帖吗
这帮人从来都不会服服帖帖,刘邦管不住他们。张良厉害不?张良绝对非常厉害。但是,刘邦封张良什么官了。为什么不封张良为韩国丞相或韩国国王。刘邦不敢啊!这家伙就踏踏实实留在自己身边吧,但凡放出去,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刘邦真心想不到。
还有萧何,一直就没怎么打仗,干得最多的就是看家、搞后勤。但是,刘邦即便称帝了,还一直防着他。刘邦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外面打仗,萧何后边就在家里面占地称王了。
韩信就不用说了。这个人主要是没有造反、当老大的胆量,原因就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太发达,不仅想得多而且重感情。所以,空有一身本领,韩信也没赶出什么大事来。
其他还用英布、彭越、韩王信,这些半合伙人的角色,一个接着一个都造反了。如果这些人不算,那代相陈豨怎么也得算了吧。这个人在楚汉争霸的时候,一直就不显山不露水,结果为刘邦守赵地,守着守着就造反了。而最让刘邦想不到的,就是燕王卢绾。这个人要战功没战功、要文治没文治,简单说就是干啥啥不成、吃啥啥没够,把他阉了,就是刘邦身边的首席大太监。就是这么个主儿,居然还在燕地造反了。
你就看这帮牛人,刘邦管住谁了?不是他们不想造反,而是在木已成舟、形势已成,所以不能造反。但是,稍微得着机会,刘邦想管他们?开什么玩笑,刘邦不仅管不住他们,他们还要用刀剑问候一下刘邦。
04.刘邦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吗
刘邦当然有高明的地方,就是这个人从不任性。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是这些人从来不按懂得的道理办事。
刘邦加入楚国集团,被称之为长者,除了刘邦岁数大,还有就是刘邦的人设并不差,跟谁都能把关系处理好。这一点,项羽做不到。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真敢给钱,你打下来一县、你就是县令;你打下来一郡,你就是郡守;你打下来一国,你就是诸侯王。韩信、张耳拿下了赵国,张耳就是赵王;韩信又拿下了齐国,韩信就是齐王。这一点,项羽仍旧做不到。
跟着大哥有肉吃,刘邦都做到这种程度了,那些牛人们,凭啥不跟着刘邦干。换个老大,可能对他们这么好吗?
然后就是大汉立国之后,刘邦首封雍齿,把自己的仇人雍齿封为什邡侯、2500户。大丈夫都是要快意恩仇的,但刘邦呢?刘邦真正做到了以德报仇。你别管真假,但刘邦就是这么做了。首封雍齿之后,刘邦才算稳住了手下的这帮牛人。
刘邦也想任性,他最想任性的一件事就是换个皇后、换个太子,废吕后之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这就等于把吕后也给废了。这件事,刘邦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就是干不了。既然这件事是错的,那就不能干,尽管不想干。这得是多大的自控力啊。
刘邦能够压住身边的牛人,不是靠得什么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在刘邦时代也没啥用。他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而且一定把正确的事做到底。
造反之初,最需要的是胆量,陈胜吴广就是如此,于是刘邦胆气无二,敢当义军的领袖。
乱世之中,最需要的是团结,怎么团结?利益均沾自然能够团结,于是刘邦宽大长者,能分就分、能封就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牛人跟着干。
天下大定,最需要的是分肥,庞大帝国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权力,搞好政治分肥,刘邦就能当皇帝,于是刘邦把大汉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给分了出去。
但是,即便如此,刘邦仍旧管不住手下这伙牛人,最后还再来一次统一战争,也就是平异姓诸侯之战。这场大战一直打到刘邦死,都没有打完。但是,刘邦一直在做正确的事,皇室稳定、不换太子,朝堂稳定、不杀萧何,关中稳定、继续以关中制天下。所以,不任性的刘邦一直不犯大的错误,这才能够立足乱世、称霸乱世,最后坐稳皇位。
好了,关于“重返帝国刘邦阵容搭配攻略”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重返帝国刘邦阵容搭配攻略”,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